周睦怡(德國宏堡大學)

       研習營的第一堂課,由陳德昇老師以「中國研究的意義與方法」為題,從多個面向說明了中國因素的重要性、對此台灣可扮演的角色,以及前述兩者的互動如何影響著兩岸關係鑲嵌在國際關係下的發展,試圖尋求一個雙贏甚至是多贏的局面。提供學員們一個宏觀、綜觀的視野來看待兩岸關係。此外,陳老師也在中國研究方法上,提醒學員們論文寫作的要件和幾種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介紹,並勉勵大家能夠善用自己的優勢和台灣研究大陸的利基,探索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

       第二堂課由童振源老師和張顯耀副主委做大陸政策的比較與對話,兩位對於兩岸關係的詮釋和具體政策雖有不同,但在兩岸和平穩定發展和維持現狀是有一致想法的。童老師提到,民進黨政府試圖用歐盟的架構來建構兩岸關係。對此,我想問的問題是,歐盟的整合看似成功,但實際上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透過最近的歐債危機,這些問題一一浮現,包括歐盟決定的政策與國內政策相牴觸時政府該如何選擇,面對國內的民意和歐盟會員國的義務間該如何維持平衡? 即使在歐盟,都是由民主國家,相同政體的國家所組成的聯盟,都有這麼多的磨合,更何況是套用在台灣和中國兩個政體不同的國家上? 可以預期的是會有更多不相容的問題產生。而若要等到中國民主化後,才進行這樣的結盟合作,那在中國尚未民主化前,兩岸間該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互動,民進黨的政策似乎沒有明確的策略。

       對於張副主委的兩岸關係務實論,我想提出的問題是,承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其實會有個盲點,對台灣是不利的,尤其是在國際關係上。兩岸關係和國際關係是鑲嵌的而不能分開來看,一中各表的意思是台灣和中國在一中的認定上雖不同,但是對於一中這個原則是接受的。但是在全世界包括在聯合國的代表上,一中指的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接受了這個原則,等於是把自身放在中國的影子之下,所以當中國在國際事務上打壓台灣或是限制台灣的行動時,對外國人來說都不會完全不合理,因為他們承認的也是一中,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不是中華民國。台灣人詮釋一中的方式和全世界的理解不一致時,並無法讓人覺得這是個事實,在國際上模糊了台灣的主權,在國內讓國家認同這件事情變得更難有共識。這是我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疑慮,如果兩岸關係和國際關係不能分開來看的話,就只有一個詮釋是國際社會所接受和理解的,那就是一中原則,一中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這是台灣認定的一中嗎? 我想 “不是的”。

       接著,由蘇起老師提供他在兩岸關係研究和實務經驗的分享,覺得非常的豐富且深入的探討理論和實務的結合,以及實際運作上的高度不確定性。蘇老師的課,為上一堂國民兩黨不同的兩岸政策對話,提供了一個更廣泛的框架,也就是把美國的角色帶進兩岸關係互動,從美中台的三邊關係,可以更貼近現實的判斷和分析兩岸關係的進行和發展。

       晚上由徐小波老師,就台灣的產業發展提供了他個人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企業經營的經驗。徐老師也提出台灣在全球市場競爭的利基和不足,以及對於大陸崛起,台灣該如何繼續在國際市場上保持活躍而不被邊緣化的構想。徐老師提到,大量中產階級的產生是維持社會穩定和活力的重要因素。社會穩定也是發展經濟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是在徐老師的演講中所談到的產業發展的策略和政府該扮演的輔助角色,基本上都是以大企業為主體在鋪陳論述,而政府提供優良環境和重點產業的優惠稅率,事實上是用中產階級納稅人的錢在幫助大企業的發展,但是大企業在稅率上享有的優惠,所賺的錢並沒有沒有回流到社會,這也是貧富差距日漸拉大的原因之一。政府的經費是有限的,在選擇扶持某些產業的同時,也就同時犧牲掉其他產業所能分配到的資源。政府更該做的是資源重新配置的調整,以確保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下,沒有人是徹底被犧牲的,尤其是當中產階級的比例呈現也在逐漸下降時,這其實是個警訊,表示在經濟體質上,出了必須修補的問題。這是我對徐老師演講內容的一些反思。但的確從徐老師的分享中,增長了知識的深度和視野的廣度。

       這些課程的安排包含了各種面向: 理論的、方法論的還有許多寶貴的實務經驗分享,提供學員們全方位的視角來關心中國、台灣和兩岸的互動。師資陣容堅強加上多元的課程設計和安排,對研究生而言是很好的學習機會。此外,活動中的學員們來自台灣、大陸、日本和韓國,這也讓大家有許多彼此交流的機會,從中獲益匪淺。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