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甜甜(暨南大學)

       在台北吃的第一頓正餐是臭臭鍋。點餐時,老闆問:“你是從國內來的嗎?” 我熱切地回應,然後愉快地交談。驀然間,心想,拋去政治,情感上兩岸的人民是有某種共通的。我獨自感動著。并隨著老闆的談吐,他介紹自己不凡經歷時的氣定神閑,越發受獲于台北的神奇。沉浸在自喜中不可自拔。

       第二天,研習營上,童振源教授和張顯耀先生展開了關於台灣大陸政策比較的精彩談話。我開始回顧我前一天的感動,海龜老闆的“國內”意義變得充實起來:是大中華民國,抑或對未曾收復領土的一種超現實認領?或者僅從文化上,我們對同胞的一種認同,對中華文化的一種總概?我無法確定,也沒有去尋找這個答案。這便是我認為此行的意義,我的心得。

       開始實質地接觸台灣。這亞熱帶的土地開始散髮她的溫熱,生活于其上的人民形象開始變得生動鮮活。他們擺脫了書本里的冷感,概念里的陌生;開始切實地認知台灣。見聞、交談,單向、雙向,貼近肌理,我始有了自我行動開啟的認知;開始發現曾經認識的偏狹,以及這裡擁有了根本不為我所知的曾經和改變。這個認知真實而可靠,修正了我曾經的偏見,亦糾正了幼稚的幻想。

       開始務實地行動台灣。我認識了可愛的、抱著不同觀念和態度,來自不同地方的同學,他們與我有不同的經歷背景,然而我們卻同樣抱著理解台灣的目的。我們耐心聆聽,彼此建議;接觸了優秀的老師,與他們交流研究所得,向他們尋求指導和經驗賜教。這些切實的建議將指導我接下來的蹲點調研,調研變得可行而清晰務實。

       接觸、認知到行動,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感性至理性的,然而又環環相扣的過程。借用一句老話,實踐出真知。現在回想來,似乎走出來的那一步,便已經預示了改變。

       我沒有刻意去尋找臭臭鍋的老闆要答案。這並不遺憾,帶著那個疑問,我想我可以發現更多,漠視了曾經蒙蔽雙眼的紗簾。事實上,我並不是爲了尋求一個政治答案而來到台灣,而是出於真誠的,想要瞭解的心。這一點不僅在我身上,在我周圍的同學,甚至在台灣親和、善良的民眾身上,我也看到。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