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婉(台灣大學)

       參加本次研習營帶給我的收穫將是無可限量,無論未來我是否要繼續往學術界發展。首先,主辦單位對論文計畫品質的要求督促我必須精益求精,不斷檢證自己的問題意識是否清楚、省思所提的問題是否具有學術價值,以及精煉研究框架的邏輯推論。無論我是否獲得主辦單位的田野獎助,在高水準的要求下,我的論文已較之前成熟許多。

       在研習營舉辦期間,也讓我感受到課程的精心設計,以及能磨練自己的競爭制度。主辦單位所安排的師資更是頂尖,聚集了中國研究的第一把交椅。學科範圍擴及(比較)政治學、社會學、企管學、以及政策研究;從研究問題發想到田野研究實作的細節教授,提供了一套相當完整的方法論訓練。從中,也提醒我們必須有社會關懷和社會責任。重要的是,研習營的高學術水準必須歸功於陳德昇老師廣闊的人脈。不僅能夠請到眾多中國研究的王牌教授,也因老師在企業界的聲譽和影響力,能夠募得優渥的經費,更讓我們有機會在今晚親臨高級會所,體驗高水準的社交生活。陳老師讓我們學習到,廣結友誼以及人脈經營的能力和重要性。

       研習營除了旨在培育和磨練中國研究的後進,也旨在建構兩岸學子互動的交流平台。在此平台中,我們可在短時間內結交到大量的同領域研究生以及對岸的研究生,直接協助我們破解田野研究的初始障礙-人際關係。甚至,在短短的三天內,我便結交到相當無話不談的大陸朋友,發現我們除了居住在不同城市,思想內容、價值觀、以及喜好並沒有太大不同。

       基本上,在此平台之外,並沒有其他機會能與這麼多大陸研究生一起上課的經驗,即便是台灣已開放陸生來台就讀,但教室中陸生人數幾乎不可能達到一半。在眾多大陸同學的參與下,我們也真正見識到他/她們認真的學習精神以及積極的求知欲,總是熱情的發問。這是我從小到大在課堂中沒有遇過的情況。此舉當然能夠激勵我們做學問的態度以及發問的積極性。
參加活動迄今,最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陳老師所說的,做中國研究會「越懂,越不懂;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不可能。」這想必是老師多年下來的研究體悟,陳老師即使位居指標學者的地位仍能有如此謙虛的研究態度,完全展現了研究者的身教以及風範。

       另外,主辦單位邀請到徐斯勤老師、王信賢老師、邱志昌老師以及陳曉運前輩擔任研究計畫的評審,若我有幸獲得在老師們面前發表簡報的機會,將對我的論文帶來極大的幫助,因為在自己的口試中,極小有機會能夠聚集這麼多重量級的學者提供評判。可以想像在發表過程中,所獲得的助益將無可測量。

       最後,也要非常感謝工作人員細心準備程序資料及美味的餐點,也很謝謝兩位去年獎助得主學長的經驗分享,對自己將要展開的田野調查正面幫助許多。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