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群(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博士生)

  我相信,多數學人入台蹲點是為做研究,其中以大陸與臺灣比較研究為多。這一點我感謝陳德昇執行長的高瞻遠矚。如果我們能夠從大陸與臺灣的比較中獲得對彼此的理解,那麼,換位思考及相互包容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個人認為,大陸與臺灣發展「去對抗化」(我們應該是相互支持而不是相互競爭的)、「去同質化」(我們不必什麼都是一模一樣的)的模式,無疑是通向互惠雙贏的必經之路。

  限於時間,多數學人還未來得及消化臺灣,比較研究因而往往限於兩岸差異現象之羅列,未能明晰背後理念及運作機制。相互理解必須建構在思想、精神、理念、文化、運作邏輯的層面,而不能停留於行為的差異。前者是抽象的、統一的、集中的,後者則是具體的、千變萬化和支離破碎的。為此,必須致力於通過解析作為前者表像的後者來抽離出前者。

  不論通過歸納法還是演繹法來實現解析,最終應能確立相應的理論。理論視角的確立可以避免研究不會陷入臺灣中心主義或者大陸中心主義的視角,尤其是避免片面的「追隨臺灣」的觀念。若能比較亞洲韓國、日本和新加坡等,或許將更有發現。最後,比較亞洲和歐美國家,或許對於“東亞福利體制”研究有所助益。

  以本人對臺灣全民健保總額支付制度的研究為例,我最初試圖直接描述臺灣現狀、比較臺灣與大陸差異,然後指明臺灣和大陸相互借鑒和改進的地方。但寫作過程甚是淩亂,缺乏綱領。後來,我認識到,我想說明臺灣和大陸各有優劣勢,各有相互借鑒之處,但卻缺乏評價標準。即我基於什麼標準認為臺灣和大陸各有優劣勢?也就是,我必須去探討總額支付制度的本質及其可能導致的諸多後果。我採用的是科爾奈的「激勵理論」,或者「委託-代理理論」來分析。我發現,總額支付制度本意可能僅在於約束不合理費用,包括醫生過度誘導和患者越級就醫、重複就醫等,而不是控制合理增長的費用。基於理性假設,總額支付制度下,醫療服務供給方採取的因應措施有些是政策希望看到的,有些則是力圖避免的,因此需要政策制定者再一次因應(或博弈)。

  在這種分析下,結果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大陸很多人一說到某某問題時,都常常指出這是體制導致的問題,言外之意是體制不變,該問題無解。實際上,臺灣的很多問題最終也都是體制上的問題。可以認為,臺灣的問題是民主過度導致的,大陸的問題是行政管制過度導致的。這反映,任何一個制度都有必然的缺陷。或許正如科爾奈所說,一個混合的體制才能夠達到最優效率。

  但比較研究仍面臨嚴重的問題,一是我們是否能夠通過單一領域的解析,去審視兩岸背後的宏觀層面的差異與共通之處?如何克服單一領域自身的獨特性?二是個案比較能夠窮盡的案例有限,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如何能夠涵蓋多個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福利體制,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