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發(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 教師)

  

(一)體會一:臺灣的師資力量甚為雄厚,國際化程度非大陸所能比

11月8日至9日,我到嘉義縣南華大學參加「習李新政下的大陸發展」,才知道臺灣對大陸的研究豐富扎實。雖然在大陸之時,深知臺灣與國際接軌甚為密切,但拿到各位老師的名片之時,眾多教師拿的是歐美大學的博士學位,不免見賢思齊。就拿臺灣成功大學政治學系為例。國際化程度很高。該系有8位教授,均獲得了歐美大學的博士學位。其中,5位教授獲得美國大學的博士學位,其餘的法國、德國、英國各一位。有4位副教授,其中有兩位獲得了歐美大學的博士學位,占了50%的比例。助理教授4位,兩位獲得了歐美博士學位,占總比例的50%。整個政治學系,教師獲得歐美博士學位的比例為75%。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有20位教授,其中獲得歐美博士學位的有18人,比例為90%;有8位副教授,7人獲得歐美大學博士學位,比例為87.5%;有7位助理教授,均獲得美國大學博士學位,比例為100%。該系教師獲得歐美大學博士學位的比例為91.4%。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14人,獲得歐美大學的博士有12人,占總教授人數的85.7%;副教授有2人,其中一位獲得英國大學的博士學位,占副教授人數的50%;講師有9人,其中有5位教師獲得歐美大學博士學位,占講師總人數的55.6%。該系教師獲得歐美大學博士學位的比例為72%。與大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相比較。北京大學國際政治學系,有8位教授,1位獲得德國大學的博士學位,比例僅為12.5%;副教授有兩位,均在國內獲得博士學位;有2位講師,均獲得美國大學的博士學位。該系教師獲得歐美大學博士學位教師占總教師的比例為25%。清華大學政治系有3位教授,其中1位獲得美國大學博士;有3位副教授,其中有2位獲得美國大學博士學位;有2位講師,均獲得歐美大學的博士學位。該系教師獲得歐美大學博士學位教師占總教師的比例為62.5%。大陸名校師資的國際化程度與臺灣大學、成功大學師資的國際化相去甚遠。西方國家對臺灣的影響力不僅在知識體系層面,而且在制度層面全面超越了中國大陸。如果說非洲是黑香蕉(外黑內白)的話,那麼臺灣是純正的「香蕉」:「外黃內白」。對於臺灣民眾而言,西方對大陸的批評,幾乎等於臺灣對大陸的批評。

體會二:對大陸非常瞭解,提問充滿智慧

11月9日上午,南華大學戴東清老師的問題是:「容錯性民主理論具體該如何操作?」我的問答是:試錯條例的出臺是通過一系列程式加以保障的,也就是要滿足程式公正。但我認為當時的回答不對。具體地說,整個西方國家都是通過試錯探索符合自身的政治制度。三權分立、權利制衡的思想,是在西方的實踐之中形成的。所以說,西方國家在總結理論之時,其實並非自由主義、自由民主,而可以用容錯性民主理論加以解釋。這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強。中國在探索民主制度的過程中,需要繼承自身優良的文化傳統,比如傳統的諫官制度。
作為論文的評論員,金門大學的邱垂正問道:(1)試錯權作為母權,當母權讓渡之時,人民可以獲得各種權利。誰來保障這些權利,這些權利如何獲得?(2)通過選舉委託試錯權,試錯權該如何行使?人民是否可以選擇精英讓渡自身的試錯權?如果可以選擇,必然會導致黨派之間的鬥爭。(回答:美國的民主制度是“形式上的兩黨制與實質上的一黨制相結合”。臺灣民主化進程並沒有做到形式上的「多黨制」和實質上的「一黨制」相結合,所以臺灣內耗很嚴重。)(3)政治精英在履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義務之時,此處只是強調自我批評,而現代民主強調的是他者的批評,強調的是公民擁有言論自由權。(回答:容錯性民主的核心強調「」批評與自我批評,其中批評指的是他者的批評,自我批評才是精英針對自身的批評。臺灣缺乏自我批評,大陸需要加強人民的批評。大陸的問題是:缺乏能與西方價值觀競爭的體系,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4)容錯性民主強調人人擁有平等的試錯權,而自由民主強調的是言論自由與結社自由。邱垂正的提問充滿智慧,我更多的是記下這些問題。
與學者交流,感覺他們對大陸的瞭解甚多。我幾乎認為,大陸每一次負面的因素出現,都會成為臺灣學界的關注點。我甚至感覺到,幾乎大陸發生所有的負面新聞,都會被利用來成為台獨的理由。

體會三:處處體現民主、友好以及良好的學術氛圍

由於我要完成300份以上的問卷,我就請各位老師幫助。我慕名拜訪了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楊婉瑩教授,她剛好在辦公室。我向她說明了來意之後,她說,「明天我有課,你可以過來做問卷,但我不想強迫學生這樣做。所以,在11:00下課之時,你利用課間時間,請同學們幫你做問卷。以自願為原則」。我倒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表述,甚感新鮮。這的確是一種非常民主的方式,但我顯然更希望主動幫助我。當然,我更加喜歡陳德昇、嚴震生、李淑菁等老師的課堂,因為他們願意給予我充分的時間,允許我詳細地闡述容錯性民主理論。
我也曾發email給政大政治學系的林超琦老師,她獲得了斯坦福大學的政治學博士,她非常熱情地幫助我。她傾聽了我的演講,很快就抓住問題的核心:西方自由民主,其實是將試錯權放在自由之中,不需要特別提出。你的觀點是,試錯權很重要,是母權性質。我覺得林老師一下子抓住問題的實質。只是西方自由民主理論預設了自由的觀念。問題是,自由的觀念是如何產生的?我不願意採用上帝的視角。

體會四:認真的大學生

我在圖書館做了54份問卷。期間,有很多學生直接拒絕幫助我填寫問卷。做十分問卷,通常被拒絕5次以上。我其實感覺挺尷尬的,還好我堅持下來。然而,願意幫助我做問卷的同學,卻顯得格外認真。我要花費較長的時間講述容錯性民主理論,大多數第一次聽說容錯性民主理論,願意靜靜地傾聽,然後認認真真地填寫。填寫的過程一般要三四分鐘的時間,有的花費了七八分鐘。這份認真勁令我感動。

體會五:無法無天的媒體,比如《自由時報》

我第一次翻看《自由時報》、《中國時報》之時,看到台獨的字眼,心中咯噔一下。可以這樣盡情地罵大陸,馬英九?我對馬英九的感覺很好,可是,報紙將之扁得一無是處,感到很痛心。我覺得馬英九為兩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看來老百姓還是不認帳。此外,真正感到台獨力量之大是,臺灣報紙稱自己為“我國”。我突然間,感覺到一種歷史襲擊了我——的確,兩岸分開的太久太久了。很多人已經不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了!這是無法抹掉的事實。台獨是有其土壤的。
但民進黨作為在野黨,我感覺是,長於破壞,短於建設。一個小小岡比亞,就把馬英九罵得狗血噴頭,那麼,如果民進黨上臺呢?短短數月就十幾個邦交失去,將會是何種結局?兩岸經貿如此緊密,民進黨已經無法避開大陸了。我做的研究《兩岸政治對話與認同研究——基於容錯性民主理論的視角》,就是考慮萬一民進黨放棄台獨,其勢必提出更加激進的方案:將自由民主視為兩岸政治對話的理論基礎。而我嘗試用容錯性民主取代自由民主。

體會六:傳統文化保存得較好,但為什麼臺灣沒有成為思想的創造者呢?

臺灣在傳統文化方面的確保存得較好。臺灣對西方價值觀的汲取,也非常有深度。而且,就傳統儒學的現代轉換而言,臺灣做得比大陸要好。但是臺灣為什麼未能提出融合中西方的價值觀呢?原因何在?我想,這可能臺灣與大陸的任務不一樣有關。臺灣盡情地學習西方就夠了,但大陸太複雜了,使得她不可能輕易地接受西方的自由民主價值觀,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會提出「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而臺灣卻無此任務。正因為如此,臺灣沒有成為思想的創造者,而只是西方自由民主價值觀的消費者。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