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長的話

CEO

2018年願景:幸福、管理與和平

陳德昇

2018年1月1日


    這些年,我接待兩岸數百位學者和研究生,也不時赴大陸與海外開會和參訪。這些散布在各地的學人,得知我的行程,多主動希望接機和宴請,展現難得的熱情,並訴說他們懷念的台灣行。一位在首爾的大陸研究生也表示,兩周的台北夏令營活動,讓她有幸福的感覺。我想這些年的交流,雖有辛苦的一面,但是我們的努力和付出,能夠創造出學人們的「認同感」和「幸福感」,真令人欣慰。

    新的一年,兩岸交流仍然面臨挑戰,但我們仍一如既往努力,不但要改善師資和住宿品質,也要整合產官學網絡,並做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一方面,我們的工作效率、成本控制和標準作業程序(SOP),要更好;另一方面,我們將根據兩岸學人的需求,做好服務和行銷,期能使他們能分享更多的學術資源與成果。

    新的一年,兩岸關係將更為艱困。在官方中斷往來的背景下,學術交流不免亦遭波及。不過,我們仍期許,兩岸的溝通和交流必須持續,相互了解和追求和平,仍應是共同遵循的價值。

 


2017年,兩岸學人蹲點暨夏令營規劃

陳德昇

2017年2月1日


2017年兩岸學人蹲點暨夏令營規劃

序言

    今年是推動兩岸學人交流的第十二個年頭。回顧草創初期的艱辛,到現在的認同和肯定,皆歷歷在目,且令人欣慰。儘管當前兩岸形勢嚴峻,但是強化兩岸的溝通平台與機會創造,仍是值得倡導的。

    過去一年推動兩岸交流活動,算是較為困難的。一方面,兩岸政局變化衝擊劇烈;另一方面,企業「寒蟬效應」亦使捐助萎縮。但是,我們的交流績效與品質卻是歷年最好的,接待創紀錄達205人。這也顯示,兩岸交流必須強化市場機制、信任建構和管理能力,才有持續發展的可能。

    今年我們仍一如既往推動各項學術交流活動,並期待朝制度化與功能化方向努力。其中除了提升蹲點學人的服務品質和住宿條件外,亦在夏令營開展五大重點課程。其中包括:一、研究方法應用;二、時代菁英對話;三、市場運作體驗;四、社會關懷實踐;五、青年融合互動。此外,我們增加兩岸青年弱勢族群的參與空間,期許這個交流平台與互動模式是:知識的、務實的、善意的與互惠的。

    我們堅信,兩岸年輕世代的交流與合作,應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工程。也唯有雙方更多的理性認知、互相理解與專業解讀,才有助於提升學術成果和決策貢獻。

 

 


2016年,深化兩岸青年交流與合作

陳德昇

2016年2月4日


兩岸菁英交流夏令營活動,已邁入第十一個年頭了。十年磨一劍,我們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顯示我們將有更專業的支持和努力,當能使兩岸年輕世代,結成志同道合的朋友。

記得去年夏令營期間,曾帶同學們到陽明山古道健行和淨山,大陸同學也都自願撿拾垃圾。途中遇到山友,詢問這些年輕人,是哪裡來的?他們說我們是上海北京,也有武漢來的,山友都爭相和他們合影。大陸同學說:「不是只有台灣同學愛台灣,我們也愛台灣。」

當前兩岸年輕世代,共同面臨全球化的挑戰,也須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培育更專業的學養,尤其是跨界的知識學習和能力歷練,便顯得重要。兩岸年輕世代可透過這一平台交流、瞭解、溝通和合作,期能成為精進學術和共創事業的夥伴。

由於台灣經濟的規模較小,使得市場發展空間有限。但因兩岸直航的便利,形成的「二小時經濟圈」,則有十倍量的台灣經濟潛能和爆發力。如何經略此一市場,成為優勝者,進而籌謀全球市場,兩岸優勢條件的結合,以及信任建構和夥伴關係的培養,便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我們期許,這個兼具學術方法訓練、市場實務體驗和社會永續關懷的平台,能夠為深化兩岸青年交流與合作,提供更多服務和機會,也盼望這個學術網絡和市場紐帶,能夠為兩岸和平發展和互惠共榮,創造歷史新機遇。

 


2015年,十年有成
陳德昇

2015年1月05日

  時間過得真快,我推動兩岸暨國際菁英蹲點活動,轉眼已是第十個年頭。從一個不受重視,且資源有限的平台啟動,現在已有每年百餘位學人交流,得到兩岸產官學界的肯定,或可謂十年有成。

  兩岸蹲點計畫的初衷,是希望年輕學子能透過較長時程的安排,深入了解研究主題的內涵與結構,並強化感性的認識。許多心得報告顯示,都有滿意的成果。另外,我們也從學術研究,部分轉型為市場實務導向,期能在學術訓練和市場認知,提供學子更全面的培養和歷練,以因應社會快速變遷的挑戰。

  今年的學者蹲點計畫和夏令營活動稍有調整。一方面,蹲點研究獎助,以生活、住宿與接待為主;另一方面,夏令營活動,亦將有限資源合理分配,以期更多有志者分享,並讓經濟弱勢的優秀同學得到關照。

  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涯挑戰與就業競爭,我們將提供兩岸年輕世代更多開拓視野、實務歷練的機會。期許透過這個平台,能結交真誠的朋友,促進理解與包容,並開創兩岸互惠、協作與共榮的新時代。


2014年活動規畫與願景
陳德昇

2014年1月27日

  2013年兩岸菁英蹲點交流工作,我們共接待近百位兩岸學人。雖然資源和人力有限,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但在聆聽與會者的報告中,無論是政經社會議題和人文關懷,或是台灣經驗的鑽研與體察,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學人們透過蹲點活動的參與,對視野的開拓、在地的認知,以及專業和知識的提升,最令人欣慰。

  我們也要對各贊助和協辦單位的支持,表示真誠的感謝。尤其是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對我們的信任和支持,在年度之初,即許諾未來兩年,仍將繼續支持這項交流計畫,使我們倍感榮幸和責任重大。

  在新的年度裡,除了繼續落實蹲點學術交流活動外,我們也將推展「產業實習」蹲點活動。因為近年來,台灣研究生的訓練和學習,多偏向學術研究和公務員的報考準備,而缺少對產業實務的了解和體驗。其實,並不是每一個研究生都有當學者的天份,也不是都適合當公務員,有才能的人,亦應投入產業界的競爭和歷練。相信我們的新嘗試,將能使兩岸的蹲點交流更為充實,且有前瞻的意義。

  今年六月下旬的夏令營,我們將在「學術研究組」之外,開設「產業實習組」,並篩選和安排兩岸研究生,赴知名台資、陸資和跨國企業實習,我們將做好相關的配套服務。期盼今年新的規畫與努力,得到更多的參與和認同。


2013年執行長的話
陳德昇

2013年2月25日

  歷經多年的努力,以及跨校團隊的結合,一個獎助計畫誕生了,用以鼓勵兩岸菁英與國際學人的蹲點研究。這個提升青年視野,提供學術對話的平台,期能以知識、專業、熱情、善意與服務的精神,貢獻學術研究,並促進相互了解。

  特別感謝「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認同和贊助,以及中央研究院、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清華大學等校的參與。此外,企業界和民間基金會的支持,亦使此一計畫得到更多的資源挹注,從而嘉惠更多學子。

  期望這項具歷史意義與務實功能的計畫,能夠提升專業研究的方法與素質。此外,我們亦將結合暑期夏令營活動,引介理論、策略與實務界最優秀的教授、專家和政策官員,現身說法與對話,分享他們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研究成果。

  我們選拔獎助者,不僅著重他們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更重視他們的人格特質與素養。相信有人文關懷,且肯為社會公益投入的年輕世代,結合專業知識與技能,是值得關照與服務的對象。這是我們贊助兩岸與國際青年學人,進行台灣與中國大陸蹲點研究的開始,期望您的參與、支持與鼓勵。


2012年第八屆夏令營
感恩與回饋

陳德昇

2012年6月22日

  記得在年輕時代,參加不少各類營隊活動,得到前輩的關照。進入學界,先後赴美國史丹佛大學,參與日本「專家交流計畫」擔任訪問學者,以及多次赴大陸田野考察,亦得益於學術資源分享、自由學風影響,以及專業學術之精進。有感於得到社會與學界的恩情,加之專業領域與兩岸政策開放之背景,因而有中國大陸與兩岸研習營活動之誕生。期盼這份回饋的願望能夠歷久彌新,造福青年學子。

  今年是第八屆夏令營活動。最大的特色是:多達一半學員是來自中國大陸與韓國、日本研究生。這項活動已從原來單邊的研究與兩岸的互動,到目前的多邊交流與切磋。期望這一營隊活動與獎助計畫,能夠促成此一研究社群的互惠和夥伴關係,從而在專業學術造詣,或是生涯發展上得到更多啟發和照應。

  營隊活動與蹲點安排,我們希望能落實「舒適」、「安全」與「便利」的原則。但是我們強調的「舒適」不是奢華,甚至居住的房舍必須自己打理衛生;在「安全」上務求做到低風險,並為所有學員做保險安排;「便利」則是希望做到及時服務和協助。當然,營隊與蹲點期間仍會有不同需求,也不可能盡善盡美,我們將透過問卷與及時通報機制完善服務,期使活動能夠圓滿而有收穫。也盼望同學們在分享學術資源與服務的同時,亦善盡學員之義務和責任。

  營隊資源與經費的整合,是一需要積極協調、溝通的努力,亦是個「求爺爺,告奶奶」的過程。事實上,營隊與蹲點獎助的促成,是許多善意、友誼與志願精神的幸福組合。我們也希望這份認同與回饋的心意,能夠珍惜與傳承,並形成良性循環。從而使學員在專業學養、理性認知與感性認識,得到更積極的提升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