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梅(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  研究員)

  時光飛逝如梭,一轉眼,來台蹲點學術交流已經3周了。這3周,既學習研究了臺灣媒體發展的歷史與現狀,也現場感知瞭解了臺灣文創產業的發展;既看到了臺灣的美麗,也感知了臺灣的美好。

  第一,學校圖書館館藏豐富,服務周到。圖書館很快為我辦了圖書證,能入庫查閱圖書和報紙期刊,也能到網上下載大量的數位資料,從書面上瞭解了臺灣傳媒的發展歷史,獲得了臺灣傳媒發展現狀的大量資料。通過參加臺灣文博會,從感官上認識了臺灣文創產業的勃勃生機,尤其是感受到學術界與產業界之間的打通、合作非常密切,瞭解到產學官密切配合,推進了臺灣文創產業、ICT產業的高速、高品質發展。同時,在宿舍裡使用WIFI,也切身感受到了臺灣通訊業和廣電業的融合,臺灣寬頻發展帶給生活的變化。

  第二,參加文博會,聽演講、參觀文博展。在文博會上,聽到有關專家的演講,他們對實務界非常瞭解,治學嚴謹,內容翔實、豐富,演講生動。而且會後還主動按照名片提供的郵寄地址,給素不相識的我發來演講PPT。

  第三,到臺灣電視媒體調研。在文創會上認識了臺灣文創產業界的朋友,得到他們熱情友好的幫助,並聯繫到華視調研。華視總公司關尚仁先生的接待,不僅瞭解到臺灣公共電視體制與運作的具體情況,也感知到臺灣電視節目內容生產製作的巨大原創力以及對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迫切需要。

  第四,親身體會到臺灣良好的學術氛圍以及學者之間的相互幫助、支持以及嚴謹、認真、開放的治學態度。在華視調研時認識了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的劉幼琍教授,她不僅非常熱情地給我介紹臺灣傳媒的發展,還主動邀請我到學校聽她的課,進行更深入的學術交流;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的陳子昂先生給我介紹了臺灣智庫發展情況,並提供兩岸數位內容的有關資料。

  12月1號的國際關心中心舉辦的研討會是一個開放的學術會議,來自大陸、香港、臺灣的學者,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不僅涉及到各個學科、而且學者立場、觀點各異,但學者之間彼此尊重,互相開放,促進了兩岸三地學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開放的學術氛圍,不同學科、學者之間的交鋒,促進了學術的發展。

  第五,通過蹲點,深入瞭解臺灣社會的各個方面。首先,瞭解到臺灣高等教育法制法規健全,治理結構合理。以政治大學為例,僅有2名副校長,而且校長都是教師們選舉的;教師和行政職員分工明確,教師在學校的主體地位得到了保障,行政職員不至於淩駕于學術人員之上,而是具有明確的服務意識。學校高度開放,我碰到了好幾位來自大陸不同大學的交流學者,他們都深感大陸高度行政化,而臺灣實現了教授治校,大學自治。

  其次,瞭解到臺灣公司治理的融洽,人際關係和諧。華視公司總經理關尚仁先生開放他的辦公室舉行午餐聚會,犒勞舉辦微電影節的同事,這種大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次,通過自助遊,瞭解到臺灣公共交通的發達和人性化。捷運不需要安檢,體現了臺灣社會的和諧及對市民的普遍信任與尊重,公共汽車需招手上車、按鈴下車,實現了快速運行與節能。向任何一個臺灣人打聽地點或公交,都能得到非常友好的説明和服務。

  最後,臺灣民主法治保護每個臺灣人。臺灣中小企業眾多,各有生存空間。政治大學門口小店林立,規模都很小,房舍外表破舊,矮小,但沒有被拆遷,而是長期紮根下來,為學校師生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此行我們三位女生住在同一屋簷下,除了完成各自的學術任務,還彼此交流學術觀點,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唯一遺憾的是,蹲點交流的時間太短。我們雖然利用閒暇時間看了臺灣的山和海,但寶島的美吸引我們走遍臺灣每一個角落。臺灣的價廉物美,我們已經感受到臺灣濃烈的商業氛圍,但還沒有時間去採購商品,徜徉夜市品嘗美味。我們也還有大量的企業、電視臺、學術機構、學者尚未聯繫,交流。

  我們帶著這微小的遺憾,盼望下次再來臺灣。

  感謝政治大學陳德昇教授,感謝兩岸暨國際學人交流基金給我提供這次寶貴的學術交流機會;也盼望我能將臺灣各個方面的經驗帶回北京,帶到大陸。

Back